【暑期“三下乡”】童享化学助成长,播动乡野促振兴——化环学院赴广德暑期“三下乡”结营仪式亮出青春答卷
发布时间:2025-07-13   浏览次数:10

7月11日,广德市桐汭街道大木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气氛热烈,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赴广德市桐汭街道乡村振兴实践营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举行结营仪式。此次活动深入贯彻“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将思政教育与科学启蒙、红色传承深度融合。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承功、项目指导教师马晨、大木桥社区负责人李希雅、“童享化学·七彩领航”、“播动乡野·乡村振兴云引擎”两支项目实践队伍及大木桥社区家长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回顾这场融合科学启蒙、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两支团队深耕实践,以青春担当践行育人初心

结营仪式上,马晨代表全体实践队员,向给予大力支持的广德市桐汭街道团工委、柏垫镇团工委工作人员表达了衷心感谢。他回顾近一周实践,两支团队围绕两大核心项目深入广德大地。在大木桥社区“童享化学,七彩领航”项目中,队员化身知识传播者,辅导作业并设计趣味化学实验,还融入思政教育,在孩子心中种下家国情怀种子。在柏垫镇“播动乡野,赋能文旅”征程上,队员成为广德文旅代言人和红色文化传播者,探访多地挖掘红色故事与文旅资源,赋能广德柏垫镇乡村振兴事业发展。马晨指出,实践中同学们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和坚韧品格,坚持“深入基层、服务地方”。最后,鼓励同学们将实践收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未来继续发扬“三下乡”精神,让青春绽放绚丽光彩。

队长复盘:两支队伍的“并行与共鸣”

随后,两支实践队伍进行实践成果汇报展示。“童享化学,七彩领航”项目队长吕岳霖率表示:“从‘大象牙膏’里的绿色理念到‘熔岩灯’中的坚持哲学,我们用化学实验为孩子们搭建了‘科学+思政’的成长阶梯。”他提到,团队通过作业辅导传递严谨态度,在实验中融入“团结如试剂配合”的协作精神,更以科学家故事点燃“科技报国”梦想——正如孩子们在创意大赛中画出的“未来实验室”,科学的种子已悄然埋下。

“播动乡野”队长童安申则聚焦红色传承:“我们带着‘录播+采访’的工具,在英烈山读懂牺牲,在月克冲触摸军工记忆,在范仲淹纪念馆感悟‘先忧后乐’。”他展示了团队成果:攀爬英烈山时记录的追思视频、与月克冲老工人的深度访谈、范仲淹第32代后人范忠俊书记讲述的家风故事,这些素材已被中华网、中国乡村振兴网等国家级媒体报道,让红色声音传得更远。

社区与家长:看得见的“成长与改变”

大木桥社区负责人李希雅女士点赞实践团队“孩子们不仅会说‘密度差异’,更会讲‘团结力量大’,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比课本更生动。”柏垫镇代表则感谢“播动乡野”:“年轻人用镜头让老故事焕发新生,现在村民们常带着孩子去纪念馆,说‘这是大学生们拍过的地方’。”

家长代表更是对实践营的志愿者给予很高评价,他们表示,志愿者们每日耐心细致地辅导孩子们完成作业,还精心设计了熔岩灯、大象牙膏等丰富多样的科普化学小实验,以及各类精彩的科普小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此外,志愿者们还用心为孩子们举办生日会,让孩子们在实践营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暖与关怀。

以“青年化学+”为炬,照亮乡村振兴路

会议总结环节,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承功紧密结合学院青年化学+”品牌特色,对此次实践活动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志愿者们在马晨老师带领下,克服炎热天气,利用暑假时间积极投身实践,充分展现了利用所学专业所学回馈社区、赋能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三下乡”实践活动是锻炼自我的宝贵机会,志愿者们通过此次经历实现了成长。他希望大家能从实践中获得更多感悟与收获,深入了解基层,不断提升才干,学习课本之外的知识。同时,认真撰写总结报告,并总结不足,为今后活动积累经验。

 

(文:马晨、纪福康;图:纪福康;编辑:王康;预审:程秀仙;复审:胡承功;终审: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