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2024年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事迹
发布时间:2024-06-24   浏览次数:36

徐大勇,中共党员,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实验中心教师党支部书记。该同志作为高校教师及科研副院长,始终秉承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坚持以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师生工作。近三年学院3个省级平台绩效考核良好。获批2个省级学科共建实验室,2个芜湖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校企共建研究院。2023年度纵、横向科研到账经费1343.79万元。“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点申报在全省所有硕士点推荐排名中位居23名。组织学院申报“科技小院”6个。2023届研究生发表一类论文人均超1篇。在“互联网+”“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等赛事中屡获佳绩。获批黄山市揭榜挂帅项目2项和芜湖市揭榜挂帅项目2项(赤铸之光)。100万以上横向项目3项,横向经费总额达870.5万元。实现成果转化项目8项,总额109万。


高建纲,中共党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教师。该同志2023年5月主持立项《高分子化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9月获校“先进个人”,2023年10月获“全国石油与化工教育教学名师”,主持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师德示范团队培育项目”1项。2023年主持立项芜湖市“赤铸之光”重大科技项目1项(1000万元),主持“汽车与航空领域以塑代钢产业化技术研究院”等横向项目3项,到账经费120万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8篇(中国科学院二区以上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编专著1部。2023年4月主持立项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培育)1个,牵头完成了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引才奖补项目申报并获奖补资金50万元;牵头完成了“化学”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2022年度绩效考核并组织完成了“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自核验工作。


阚清华,中共党员,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科研秘书。该同志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服从党组织的安排,践行党员义务,起先锋模范作用。在申请化学学科博士点工作中,在学科负责人领导下,临时支部引领下,负责整体工作的具体安排,认真、负责、细则、严谨,任劳任怨,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申报材料得到相关专家的一致肯定。把为人民服务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不管是科研、学科、平台、教学等学院层次工作需求,还是师生个人工作需要,不管是份内还是份外,都能耐心细致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为学院学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经常利用自身的色谱方面专业知识特长为学校师生和社会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王康,中共党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学生党支部书记。该同志坚持以美育人,挖掘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以“以演促学”的创新形式开展思政教育,打造立德树人“艺术+思政”的新模式,开展了系列青春思政课活动,创编思政话剧《清澈的爱》。把握当代青年的特征,成功策划和执导了学校近3年迎新生文艺晚会、近2年校五四表彰大会等文体晚会,指导学生编排舞蹈《那一束光》获得安徽省“喜迎二十大”大学生文艺展演三等奖、获安徽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成绩;朗诵作品荣获安徽省第三届大学生朗诵艺术节总决赛三等奖。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依托“第二课堂”,策划系列“青春秀课”活动、“漫”享校园春天系列微活动、策划开展以“艺”防疫、以“体”防疫的校园青春广场舞活动,中国青年报、安徽教育网对此活动进行官方报道。

张荣莉,中共党员,化学工程与工艺系教师党支部书记。该同志在工作中能始终以中共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党的基本原则,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在思想上,能够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自觉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在担任化学工程系教师党支部书记和系主任期间,能够立足本职岗位、兢兢业业,注重党建引领,促进专业学科建设,带领化学工程系教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20年,圆满完成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华中赛区决赛承办任务,提升了我校化工专业在省内外的影响力;2022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胡承功,中共党员,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该同志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担任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学院党委副书记期间,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累计培养毕业生2000余名,为国家经济建设添砖加瓦。按照学校“三抓”党建工作要求和“三全六专”育人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紧紧围绕学生“正起来”“学起来”“壮起来”“乐起来”“勤起来”“和起来”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改革,全面落实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校“三全六专”赛马活动中获得二等奖。自化环学院分设以来,学院每年毕业生就业、考研都名列前茅,每年都在学校作经验交流,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5%以上,研究生录取率平均在35%以上,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全面推进毕业生精准高质量就业。